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  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主办
国内统一刊号: CN 14-1172/R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科普

降血糖,现代医学的一个严重错误

2024-04-29 13:23:21 来源:

  这个标题绝非危言耸听,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中华医学会都已经开始纠正降血糖治疗错误。

  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,高血糖主要损伤大血管、微血管和神经系统。在发生冠心病、脑中风、尿毒症、青光眼、视网膜脱落、糖足坏疽等并发症之前,绝大多数人并不重视糖尿病,不规范吃药,不控制饮食,更不会监测血糖,(世界医学至今没有确定科学的监控血糖方案)当眼睛看东西模糊、皮肤骚痒、手脚麻木、便秘、失眠,阳萎,痛苦难忍,患者才按照医嘱吃药。

  在疾病前期和中期,患者血糖基本上控制正常,大多数人一般没有严重并发症,疾病进入后期,吃药降糖几乎无效,只能注射胰岛素,并发症全面爆发,或者失明,或者耳聋,或者截肢,或者尿毒症肾透析,或者心肌梗死、脑中风,没有人想到这许许多多的并发症是因为降血糖所致,没有人怀疑吃降糖药错了,每个人都认为“病该如此”。

  那么,降血糖治疗错在哪里?

  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,如果一个人炎症发烧,治疗方案既要用退烧药,还必须要用消炎药,如果只用退烧药,不用消炎药,发烧就会持续反复。因为炎症是发烧的病因,只有排除病因,才能彻底把发烧治好。如果只用退烧药,不用消炎药,发烧永远治不好。降糖药就类似于退烧药,降糖药只能降糖,不能排除导致血糖升高的致病因素,只要不吃,血糖就会高,所以患者需要长期服用。

  治病要治根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全国1.4亿人发生糖尿病,每个人周围都有糖尿病患者,您肯定知道糖尿病,但是您知道糖尿病的病根是什么?

  200多年前,英国医生发现此病患者尿甜如蜜,100多年前因为不知道这个病发生在人体的哪个脏器,英国人将此病命名为糖尿病。因为患者有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消瘦的症状,中医在2000年前将此病命名为消渴症。现代医学发现此病的病理是胰腺功能障碍。

  胰腺是消化器官,也是内分泌器官,平均每个人大约有100万个胰岛,每天分泌100个单位胰岛素,其中50个单位被靶细胞利用。美国南加州大学通过尸体解剖发现,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,大约50万个胰岛细胞已经死亡,存活的胰岛细胞还剩下50万个。糖尿病不能治愈的根本原因是死亡的胰岛细胞不可能复活。任何根治糖尿病的言论都是虚假谣言。

  确诊糖尿病之后,胰岛细胞还死吗?可以死,也可以不死,关键是用什么方法治疗。

  如果治疗方法错了,胰岛细胞还会继续死亡,血糖就会不断升高,如果90%以上的胰岛细胞死亡,存活的胰岛细胞不足10万个,服用任何药物都不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,必须注射胰岛素,只有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。许多人把这一种现象称为2型转1型。

  显然,糖尿病的病根是胰岛细胞死亡。现代医学对这个根本性问题视而不见,完全忽视,犯下严重错误。患者不知道自己的胰岛细胞为什么会死,自己为什么发生糖尿病。我国1980年糖尿病发病率只有0.67%,2023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12.8%,前后对比,我国人群健康状况最大的变化是:脂肪肝的人多了,肥胖的人多了,人均寿命长了。这个现象告诉我们:脂肪肝、肥胖、衰老是胰岛细胞死亡最主要的致病因素。

  脂肪肝患者为什么发生糖尿病?

  肝脏是人体储存糖的库房,米、面、红薯、南瓜、土豆等食物中的淀粉在肠道被酶解转化为葡萄糖,葡萄糖经小肠吸收入血,肝脏把大部分进入血液的葡萄糖转化成糖原储存起来,进食2小时以后,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,肝脏再将糖原逐渐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,供给全身细胞。发生脂肪肝以后,肝细胞内外脂肪堆积,储存葡萄糖的数量减少,大量的葡萄糖停留在血液中,使血糖处于较高水平,迫使胰岛细胞快速长时间持续分泌胰岛素,(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激素)使得胰岛细胞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,脂肪肝越严重,高血糖持续时间就越长,胰岛素消耗量就越大,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越多,疲劳程度越严重,胰岛细胞死亡数量越多,发生糖尿病时间越早。如果汽车发动机总是每分钟6000转以上,几天就会报废。

  肥胖人群为什么发生糖尿病?

  人体是由60万亿到100万亿个细胞组成,肌细胞、脂肪细胞、肝细胞等数量最多,此类细胞代谢过程都需要使用胰岛素,称为靶细胞。体重越重,靶细胞数量越多,胰岛素消耗量越大,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任务越严重,越容易产生疲劳死亡。另一方面,肥胖人群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,导致胰岛素利用率下降,消耗量增加,此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,胰岛素抵抗加重胰岛细胞疲劳程度和死亡速度。越是肥胖的人,发生2型糖尿病时间越早。

  老年人群为什么发生糖尿病?

  老年人发生糖尿病,一方面是因为胰岛素抵抗,另一方面是肝细胞数量减少,30岁以前肝细胞数量最少有25亿个,到了75岁,肝细胞数量只有12亿左右,肝细胞数量减少,肝脏储存葡萄糖功能下降,使得餐后血糖长时间处在较高水平,胰岛素消耗量增加,迫使胰岛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,胰岛细胞产生疲劳死亡。

  综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结论: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因过度分泌胰岛素疲劳死亡,胰岛细胞是活活累死的。

  控制糖尿病的正确方法并非降血糖,而是要减少胰岛素分泌量,减轻胰岛细胞疲劳程度,从而阻止胰岛细胞持续死亡。把存活的胰岛细胞保护起来,合理使用,糖尿病人就可以避免发生并发症。降血糖治疗完全违背糖尿病病理,不是保护残存的胰岛细胞,而是用药物刺激胰岛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,鞭打病牛,加速胰岛细胞死亡,发生无数种并发症。

  所以说,降血糖是现代医学的一个严重错误。

  数十年来,国际医学界对降血糖治疗一直存在广泛质疑,近些年来,反对降血糖的医生越来越多,在大量科学数据面前,国际糖尿病联盟开始纠正降血糖治疗错误,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从6.5%降为7.0%。

 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所研究发现,糖化血红蛋白从6.5%升高到7.5%,增加1%,糖尿病总死亡率增加18%,脑中风增加17%,眼睛和肾脏并发症增加35%,糖化血红蛋白6.5%被称为糖尿病治疗金标准。

  既然糖化升高并发症增加,为什么还要废弃糖尿病治疗的金标准呢?其实,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,所有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都会加速胰岛细胞死亡,两害相权取其轻,放宽糖化控制标准可以减少降糖药物用量,减轻胰岛细胞疲劳程度,从而减缓胰岛细胞死亡和并发症发展速度。

  事实上,血糖高低只是表面现象,暂时现象,服用降糖药虽然血糖控制正常,但胰岛细胞天天都在死亡,存活的胰岛细胞数量在不断减少,血糖在不断升高,糖尿病在不断发展。

  判断糖尿病治疗技术是否科学,不能看短期内血糖高低,而是要看患者在确诊5年、10年以后的生活质量、健康水平和寿命长短。

  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大约还有50万个胰岛细胞存活,只要把存活的胰岛细胞保护起来,合理使用,完全可以长期将血糖控制正常,永远不需要服用降糖药,也不会发生并发症。十分遗憾,降糖治疗完全忽视胰岛细胞死亡。所以说,并发症来自于错误的治疗方法,而非疾病本身。

  胰岛细胞是控制血糖的“本钱”,存活的胰岛细胞数量越多,“本钱”越多,控制血糖越容易,空腹血糖、餐后血糖越低。存的胰岛细胞数量越少,“本钱”越少,控制血糖越难,空腹血糖、餐后血糖越高。

  每一种降糖药都有确切的降糖效果,但前题条件是患者要有一定数量的胰岛细胞还活着,降糖药的效果随着胰岛细胞数量减少不断下降。

  每一种降糖药都有副作用,大多数降糖药伤肝伤肾,损伤免疫功能,糖尿病人免疫力低下,癌症发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。我国每年新增400多万癌症患者,糖尿病患者占很大比例。

  新近上市的列净类降糖药既能降血糖,还能减体重,备受推崇,降糖原理是抑制肾脏从原尿中回收葡萄糖,其实,每天少吃一两粮食与服用10mg列净类降糖药效果相同。患者自己可以做对比试验。大概率每个人都会发生癌症和糖尿病,只是时间有人早有人晚,有专家预测未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可能超过5亿人,其实,糖尿病可防可控,只要保护胰岛细胞,每个人都可以一辈子不得糖尿病。为降低糖尿病发病率,推荐六项措施。

  第一,少吃粮食。

  50岁以上人群每餐粮食不要超过2两。人类从类人猿进化而来,11万6千年前,人类食物结构中没有粮食,所以胰腺体积很小,只有1两多重。人类基因改变需要4万年到7万年,现代人基因仍然不适合高糖食物。

  由于早晨人体内酶活性较低,早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快,老年人早餐不吃、少吃粮食,糖尿病可以推迟到90岁、100岁以后。有“专家”建议早餐多吃粮食,占全天50%,测几次早餐后血糖就知道这是伪科学,绝不可信。

  第二,餐后快走半小时。

  三餐后休息15分钟,然后快步行走,能走多快走多快。餐后百步走,活到99,因为餐后走路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,减轻胰岛细胞疲劳,不得糖尿病。50岁以上人群每天最少走一次。

  第三,多喝水。

  每天喝水1700到2000毫升,6到8杯,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前均开。喝水能降低血糖浓度,促进细胞代谢。

  第四,立即清除脂肪肝。

  多吃鸡肉、鸡蛋、魚、虾、牛肉、豆腐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,每天粮食不超过3两,快步行走1到2次,每次走路时间达到一个小时以上。

  第五,减肥。

  方法与清除脂肪肝相同。标准体重(公斤)= 身高(厘米)一 100(男)或105(女)

  第六,患者晚辈人关注餐后血糖。

  糖尿病患者晚辈人少喝、不喝各种饮料,每个月测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,不超过7.8mmol/L,一旦超过7.8mmol/L,严格执行前面的三项措施。为了您和家人健康,家庭幸福,为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,请认真执行预防糖尿病六项措施,请每个人都把此微信转发给您的同学、同事、战友、亲戚、邻居、朋友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只要大家一起努力,我们就一定能够把糖尿病发病率降下来,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
版权声明:

1、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中国保健营养网” 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保健营养网,未经本网授权,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“来源:中国保健营养网”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凡本网注明 “来源:XXX(非中国保健营养网)” 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相关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
3、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电话:010-64201955 邮箱:cncare2008@126.com。

相关信息

    无相关信息

Copyright © 2021 www.cbyy.org.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

如有侵权,敬请告知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,本站文章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来源!
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64201955、87557395    QQ:1817689480    举报邮箱:cncare2008@126.com     京ICP备2023040030号